
「上一年,國家級海洋科技立異渠道建設不斷推動,國家海洋歸納試驗場體系根本構建,滿足多類型多場景海試需求。沿海地區競相打造海洋科技立異高地,組建立異研究院、工程實驗室等立異渠道,集聚立異要素,促進效果工業化和帶動工業集群化開展。」上述負責人介紹道。 技能打破也成為上一年海洋經濟開展的一個亮點。《公報》顯示,上一年單機容量18兆瓦海優勢電機組和126米海優勢電葉片成功下線,「扶搖號」深遠海浮式風電配備示範運用,推動了海優勢電向深遠海拓寬。一類新藥「註射用BG136」成為世界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抗腫瘤海洋多糖類藥物,「藍色藥庫」的開發或將進入新階段。 此外,高端配備製作正進一步助推海洋傳統工業晉級。我國自主設計製作的深水導管架渠道「海基一號」正式投產,自主研製的深水水下采油樹體系成功投用,解鎖我國深水油氣開發新模式。10萬噸級大型飼養工船「國信1號」交付運用,開啟海洋漁業深遠海智能化飼養新時代。世界首艘140米級打樁船「一航津樁」交付運用,有效提升海洋工程建築施工才能。 經過方針引導與新業態湧現,綠色動力逐漸開展,助力經濟進一步轉型。2022年,《「十四五」現代動力體系規劃》《「十四五」可再生動力開展規劃》明確提出積極推動海優勢電集群化開發,保險推動潮流能、波浪能等海洋能示範化開發。山東、浙江、上海等地相繼出臺海優勢電地方性補助方針、深遠海風電項目扶持方針等。 上一年,海洋工業低碳交融新業態不斷湧現。「藍色動力+」多元化開展模式成為新趨勢。海洋工業繼續推動清潔動力利用,1.86億千瓦時綠色電力首次被運用於渤海海上油氣田;沿海港口岸電運用繼續推動,天津港首套高低壓混合船舶岸電體系正式投運,煙臺港實現非自有客滾船舶岸電常態化運用。

「未來,海洋領域方針效應將繼續釋放,市場主體決心逐漸提振,居民消費才能進一步康復,海洋科技立異才能不斷積蓄,海洋工業鏈供應鏈不斷完善,綠色轉型晉級不斷加快,海洋經濟高質量開展將取得新成效。」